2023年8月14日,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婷副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Nano Today上在线发表题为“Based on the Nano-QSAR model: predic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damage to C. elegans caused by Metal oxide nanomaterials and validation of toxic effects”的研究性论文。东南大学为唯一完成单位,张婷副教授为本文唯一通讯作者,2022级博士研究生庞艳婷为本文第一作者。
图1. Nano QSAR模型的构建流程、数据批处理及模型毒理机制验证
自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启动以来,纳米材料和纳米产品在各类工业,商业和医疗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包括但不限于纳米催化剂、卫生用品、生物成像、疫苗和药物载体等热门应用,纳米材料制造的市场价值正在不断扩大。纳米材料的生产使用增加了人类的接触机会,这引起了各界学者对纳米材料安全性问题的广泛争论,并且涌现了公众对其公共卫生问题的担忧。金属氧化物(MeOx)纳米材料是一类具有代表性的工程纳米材料,种类繁多,性质复杂。然而,传统的材料安全性评价手段周期长,成本高,难以短期内实现对多种纳米材料的系统评估。因此,张老师团队联用计算毒理学的分析思路和机器学习的建模手段,通过模拟运算建立结构效应预测模型(Nano-QSAR模型),实现了对多种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多种理化属性的评估预测。
图2. MeOx NPs理化属性建模及模式生物验证结构-毒效应关系(摘自原文图形摘要)
Nano-QSAR分析策略具有很多优势:方法原理简单,运算效率高,可组合多种属性因素,效应终点多样化,可减少资源过度消耗,不仅同时对多种材料进行分析,还可以对多种材料的多种理化性质进行计算,更加符合3R原则的内容,研究团队认为这一分析策略值得在其他分析领域或其他种类化学物的毒性评估中进行推广,并且作者也将进一步结合预测模型开展深层次的效应分析,明确内源与外源金属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阐明内暴露粒子的转化特性与毒作用过程之间的关联。该研究策略为纳米毒理学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有望指导未来新纳米材料的安全设计和毒性评估,助力未来纳米医学新技术的研发。
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经费和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等项目的资助,环境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该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原文链接:[Pang et al., Nano Today 52 (2023) 101967, https://doi.org/10.1016/j.nantod.2023.10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