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之四: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9-12浏览次数:58289

       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性质的党,它与其他政党和社会团体有什么区别?这是每个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必须首先清楚的问题。对此,十七大党章把党的性质概括为(两个先锋队、一个核心、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概括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它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相统一。

       党的性质是党的本质特征,决定着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属性,决定着党的组织及党的全部活动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是党的性质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表现。

                                      党对自身性质认识的历史考察

       党的性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和党建活动的核心问题。它关系到党的指导思想和宗旨的确立和贯彻,关系到党的纲领和路线的制定和实现。中国共产党近九十年的党建经验证明,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根据社会阶级状况、社会经济结构状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党必须适应当时的政治任务,相应地对党的性质作出不同的表述和阐释,以保证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建党初期对党的性质的表述

       建党初期,我们党强调在中国建立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人口的大多数是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产业工人的数量占人口总数不足1%。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由于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特别是国共两党的历史发展,决定了中国不能有强大的小资产阶级政党。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建党早期,就有大批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参加到无产阶级政党中来,使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1927年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党处于农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探索着解决这一重大历史课题的正确途径。毛泽东一方面认为,在农村的条件下,“‘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另一方面,又努力在实践中创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注意增加党的工人成分,但反对唯成分论;吸收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入党,同时特别注意在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教育,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并提出了首先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原则。当时我们党就深刻地认识到,真正决定党的性质的,不是党员的出身,而是我们党的政治斗争和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思想教育。后来经过延安整风,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了怎样坚持党的性质的一系列观点和原则,进一步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度,怎样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 

二、党的九大对党的性质的表述

       党的九大对党的性质的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

       新中国的建立,旧生产关系的摧毁,人民民主专政的确立,表明党的最低纲领实现了。党的八大将党的主要任务确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然而,在对党的自身建设起主导作用的党的性质的表述和阐释上,却长时间没有完全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尤其是从党的九大开始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把党的性质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这一表述表明:党仍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工具,强调的是阶级利益的对立和阶级斗争。这给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的任务的实现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党的十二大对党的性质的表述

       党的十二大党章对党的性质作出了科学的表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全国人民迈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起点。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在邓小平思想的主导下,在确定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的同时,在新修改的党章中相应地把党的性质科学地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概括,既肯定了党的阶级基础和先进性,又科学地确定了党的利益取向,更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为党在新时期的自身建设和基本路线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四、党的十六大后对党的性质的表述

        党的十六大党章把党的性质概括为“两个先锋队、一个核心、三个代表”,十七大党章重申了这一表述。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在经济活动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社会分配方式、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使得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不能不思考和探索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国内国际政治环境中“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这个党”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在吸取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在总揽当今世界政治环境,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的现状之后,江泽民同志对党的性质作出了科学的新概括: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党章将党的性质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七大新党章重申了十六大关于党的性质的论述,为党领导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十六大党章首次把党的先锋队性质由“一个先锋队”进一步表述为“两个先锋队”,党的十七大党章重申了这一表述,这是我们党对自身性质认识的一个飞跃。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由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决定的。所谓阶级性,是指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它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具有这个阶级的特性,最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最富于革命彻底性。所谓先进性,是指党是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的;是按先进的组织制度建立的,具有严格纪律的整体。

 (一)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基础

       中国共产党以工人阶级为基础,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在旧中国,我国工人阶级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工人阶级一样,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它同大工业生产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在同资产阶级斗争中锤炼了高度的团结互助精神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是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和具有远大前途的阶级。新中国成立前,基于中国工人阶级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它还具有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和富于革命的坚决性、彻底性;分布比较集中;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等特点。这些特点便于中国工人阶级与广大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使中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具有极其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现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正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壮大起来的,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性质,坚定不移地代表着工人阶级的意志。

       建国后,我国工人阶级的状况虽然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其阶级本质和特征没有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在经济上由不占有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变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在政治上由被剥削被压迫阶级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以后,虽然它的受压迫受剥削的一面已不复存在,但作为同现代化大生产相联系的一个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以及由此产生的最先进、最有远见、最大公无私、最守纪律的特点仍然存在。而且,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工人阶级愈来愈发展壮大。工人阶级的范围更加广泛,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大批农民从工从商,不断壮大工人阶级的队伍。他们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依然存在,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远远没有完成。工人阶级仍肩负着彻底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和压迫、铲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最终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但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工人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工人阶级要努力建立一个高度繁荣、民主、文明的社会,为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准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科学技术和文化还比较落后。工人阶级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还要进行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斗争。只要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还没有完成,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不能宣告结束,就一刻也不能改变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中同现代化大工业紧密联系的最先进的阶级,是党和国家政权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维护安定团结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工人阶级为基础,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二)中国共产党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

       党应当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是工人阶级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 列宁也指出:“党是阶级的、觉悟的、先进的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这表明,党同工人阶级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组织,而不是工人阶级的一般阶级组织。如果把党降低到普通工人群众的水平实际上就是降低了党的先进性。我们党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党员的先进性,集合了一大批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并不意味着其他阶级出身的具备党员条件的人不能入党,也不是说吸收这些人入党就会改变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其他阶级中的一些人参加到工人运动中来是不可避免的。”列宁也指出:“确定一个党是不是真正工人的政党,不仅要看它是不是由工人组成的,而且要看它是由什么人领导以及它的行动和政治策略的内容如何。只有根据后者,才能确定这个党是不是真正无产阶级的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特点,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也有不少来自知识分子,还有来自非劳动者阶层的革命分子。但是,由于我们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并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在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同时,注重从其他阶层中吸收优秀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断扩大党的阶级基础,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几十年来,在我们党内集合了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的精华,荟萃了整个民族最有觉悟、最忠实、最勇敢和最守纪律的优秀分子。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在各条战线上,党员都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是以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

      其次,一个政党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作指导,不仅关系着这个政党的性质,也关系着它和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前途和命运。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历史上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它十分重视思想理论的指导作用并自觉地以先进思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个特点,是由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和它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工人阶级正是在先进理论指导下才真正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历史使命。

      最后,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核心,关键就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并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正是这样,我们党才保持了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胜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并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在革命和建设中,即使出现失误,由于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也能够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及时纠正错误,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把自身的性质,由“一个先锋队”表述为“两个先锋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深刻地提示了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本质,对于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两个先锋队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们党是一个掌握全国政权并将长期执政的党。作为执政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有坚定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进一步发展,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社会主义事业,说到底,是多数人的事业,是为多数人的事业,执政党有责任把社会上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群体团结、凝聚在一起,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与此相联系,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也必须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在强调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的同时,也强调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巩固和壮大党的队伍,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纷纷丢掉政权,从政党与其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关系来考察,有的是因为失去了自己原有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有的是因为在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动时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以巩固和扩大自己原有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其中一个突出的教训是,有的共产党因失去青年特别是新经济领域的青年企业家、青年知识分子的支持而失去了执政地位。因此,党必须坚持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

(二)坚持两个先锋队理论,是实现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统一的需要

       从民主政治的要求看,只强调党的阶级性、先进性而忽视党的群众性基础,是不科学的。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越来越扩大的政治参与是大势所趋。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为这种参与提供足够的渠道和途径。政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党是朝气蓬勃、兴旺发达,还是暮气沉沉、垂垂老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有没有广泛地吸纳并以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同化社会各部分精英的能力。

       党章提出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这两个概念,其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是完全一致的。前者着眼于党的阶级属性和阶级基础,反映的是党与工人阶级之间的本质关系;后者着眼于代表的广泛性和群众基础,反映的是党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之间的本质关系。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两个先锋队”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方面,前者决定着后者的性质和行为。如果不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按照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建设和改造自己,没有严密的组织和铁一般的纪律,即不具备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基本素质要求,就不能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另一方面,后者又影响和制约着前者。工人阶级先锋队如果不集中全民族的优秀分子,不代表全民族的利益,不站在民族解放和振兴的伟大事业的前列,成为全民族的先锋队,就无法发展壮大,党的历史使命就不可能完成,工人阶级的自身利益也不可能实现。从根本上说,“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都是对我们党的性质的科学定位,二者统一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之中,统一于整个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特别是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吸收社会各方面的优秀分子,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把新的社会阶层中具备共产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吸收到我们党内来,符合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有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新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共同加以推进。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的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论断从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概括了党的性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不能动摇;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一、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坚持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实现解放的首要条件。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变成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他们在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使无产阶级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列宁在同俄国各种机会主义派别的斗争中指出:“工人运动本身不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强调:“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向工人运动灌输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工人运动才能实现由自发性到自觉性的飞跃。执政的工人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和正确实现对国家政权的领导,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的领导思想。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的。” 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他又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在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针对党内外一些削弱或取消党的领导的思潮,坚定地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共产党领导。在新形势下,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进一步总结中外历史经验教训,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十三亿多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现代化实现不了,而且必然陷入混乱的深渊。这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程得出的结论,也是分析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

 二、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

       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明,许多革命先驱、许多政党和政治派别,都没有找到国家振兴和民族解放的出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摆脱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境地,先后进行了种种尝试,包括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戊戌维新以及义和团运动等,但都失败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指引中国人民找到了国家和民族振兴的正确道路,并且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党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巩固了人民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随后,党又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近六十年来,尽管我们走过弯路,有过失误,但是党和全国人民一道,经受了挫折的考验,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建国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开辟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党的十七大,又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角,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总之,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近九十年的全部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肩负起民族的希望,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把历史推向前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能发展中国。这就是历史的结论,这就是人民的选择。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 因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必须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不能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有任何怀疑和动摇。

 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邓小平同志指出:“自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就证明了没有无产阶级的政党就不可能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从十月革命以来,更证明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在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需要有党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坚持党的领导是其内在要求和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我们建设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我们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经济上,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重要组成部分,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努力使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顺利实现党提出的奋斗目标,始终保证我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有效地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

       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最广泛地动员他们参加,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他们最有力的支持,才能取得胜利。怎样才能最广泛地把群众动员起来呢?一要坚持走群众路线。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全党记住:如果正确地实行群众路线,使我们得到成功,那么,违背群众路线,就一定要使我们的工作遭受损失,使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 坚持群众路线,就能够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二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三要通过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人民群众带动起来。一句话,党根植于群众,要把人民群众动员、组织起来,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在中国,团结、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协调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以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

(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设和巩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离开改革,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日臻完善和成熟;离开改革,社会主义固有的优越性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取得改革的胜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对改革的领导,是改革本身的要求。改革是一场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既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又不能照搬现成的模式。它要解决的问题极其复杂,直接触及各方面的利益。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里进行改革,其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这就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作为改革的设计者和领导者,以取得改革的成功。历史经验证明,在当代中国,这个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

 (四)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

       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没有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经济建设搞不成,改革开放也搞不成。要有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环境,就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治核心。现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但是不安定的因素依然存在,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在国际上,敌对势力要颠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总是把矛头对准共产党,不断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在国内,那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抓住我们体制上的某些弊端和工作中的某些失误,利用人民对腐败现象的不满情绪,妄图否定和取消共产党的领导。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也会有所增加。历史上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在各方面的遗毒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干净,它们直接间接地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确区分和处理各种不同性质的矛盾,经常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员和群众,挫败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阴谋和国内敌对势力颠覆社会主义的企图,才能使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得以巩固和发展,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受干扰地进行。